这次正义没有迟到,舒服~
周末闲聊,聊到哪算哪。
今天好多读者后台留言,说上海建工涨停了。我上午就知道了,噼里啪啦好多人转发给我,哈哈哈,这是有点巧,昨晚刚写了建工大爷今天就板了。
我看了一下,上市公司有一个涉及金矿开采的利好,但我算了算只靠这个利好恐怕不够把这种常年瘟股给抬起来。其实昨天还有一个关于地方债的消息,利好包括房地产、钢铁之类的行业,今天地产+1.9%,钢铁+1.8%,多少也有些关系。
另外我琢磨昨天建工大爷视频的扩散传播应该也是重要原因,老登股的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后迎来爆发,踏空资金包括一部分投机资金借着这个热度冲了一波。甚至我昨晚写的文章,可能也在舆情发酵的环节里起到了一点作用。
牛市期间舆情关注度也是一种资源,很多时候会直接左右股价的走势。所以哭惨有用,只要你的嗓门足够大就有用。
……
昨天就有读者留言问我怎么看罗永浩大战西贝,这是今天舆论场流量最高的八卦。简单说就是罗永浩吃完饭后发微博,吐槽西贝都是预制菜,价格还贵。结果西贝贾老板反驳没有预制菜,要起诉罗永浩损害名誉。
从公关的角度贾老板这么操作是不妥的,标准答案是向罗永浩表达菜品不合口味的歉意,然后解释西贝的出餐流程不算预制菜,欢迎罗永浩来后厨参观,最后出一个“罗永浩套餐”,欢迎广大顾客品鉴。
但是贾老板说咽不下这口气,就要硬刚罗永浩。他没意识到这件事在扔进舆论场后已经不是西贝和罗永浩的个人恩怨,已经扩大上升到公众厌恶预制菜、厌恶高客价的矛盾,西贝越折腾,越是争辩,负面舆情就越大。
这就是在中国做大众消费品的现状,一旦有舆情就是认错三连,向网民服软,态度永远比对错重要。
预制菜这几年一直在被妖魔化,其实只要是大品牌餐饮的预制菜,我是不介意吃的,预制菜是全球餐饮工业化的趋势,欧美发达国家也是逐年增长,他们那边也有反对的,但没什么用。
预制菜除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两个优点,还有一个核心优势,就是便于餐品标准化管理。连锁品牌在全国开上千家店,不能每个店都依赖厨师手艺去把控菜品,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标准化批量制菜,减少终端烹饪环节,这样便于扩张经营,做大做强。
至于罗永浩这次吃的价格,4男1女,点了15道菜,总价830。人均166确实不便宜,但也没有很贵,西贝本来就不是主打性价比的餐厅,我们家是因为孩子喜欢那里的用餐环境才经常去,我个人吃不惯西北菜。
……
今天还有一件和餐饮有关的新闻,大快人心。
半年前上海有两个17岁的宰种吃完海底捞后,向锅里尿尿的新闻还记得吗,今天一审判决下来了,法院判这两人和其父母累计承担220万的赔偿。
海底捞出事后向堂食客户赔了十倍,2000多万,所以起诉索赔的金额也是2000多万。但法院认为海底捞十倍赔偿是一种商业行为,非必选项,最终只支持220万的基础赔偿。
220万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也是一笔绝对巨款,痛,非常痛,这个深刻教训足以两个家庭铭记一辈子,同时也威慑警告其它有类似想法的宰种不要作死,我对这个惩罚力度很满意,这次正义来的很快,很准时。
当时事发后第一时间,海底捞还想息事宁人,呼吁网友不要攻击未成年人,称要给他们“接受教训与成长的机会”,并表示追究“恶意传播者”责任。
现在回想真是恶心透顶,海底捞有什么资格替广大消费者原谅?如此恶意行为如果不施以重惩,就会还有宰种在公众头上拉屎拉尿。如此恶劣行为必须付出惨痛代价,谁管你是不是成年人,小孩担不起责任的让父母担,家里没教好就让社会教。



……
美国这两天不是有个31岁的保守派政坛新星被枪杀了嘛,我今天偶尔刷到一个视频,是采访路人大学生怎么看,结果很意外大部分人都表示喜闻乐见,“that’s good”
这让我有些好奇死者为什么会争议这么大,就去查了一下他的主要政治主张,以及在舆论场输出的核心观点。看到一半的时候心念一动,打开deepseek和grok,问它们死者对应到中国社会的话,大概是哪一个名人?
结果中国和美国ai的回复出奇的一致,它们认为中美社会形态有巨大区别,所以没有完全类似生态位的名人,但考虑到最大相似度的话,都推荐了司马南。
看到结果我忍不住暗笑,这下懂了。我脑补了一下,如果司马南在某个线下活动中被人抽了两个耳光,我猜评论席幸灾乐祸的人不在少数。
今晚就扯这些,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