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了反了
昨晚评论里提了一嘴,说2001年我读大学时每个月的生活费是700-800,同学里还有不少单月上千的。结果我看后台针对那条留言的评论叠了几百楼,主要是惊叹和质疑,认为我夸大了金额。
为此我特地找我妈确认,她大一时每个月给我的生活费是700,从大二下半学期开始我就让她不用给了,因为我当时收入已经比她高。
至于我的那几个哥们,今天我在群里问了一下,确实都是700-1000这个区间。另外还有两个关系要好的女同学,回忆大学时生活费是1000打底,要是有旅游什么的还经常花超了。怪不得互联网上老说在中国投胎的上上签是江浙沪独生女,当时在同学圈子里大家都习以为常,直到后来接触了内地省份的一些朋友才知道地区差异很大。
网友留言的几百楼我都看完了,有和我同龄的大学生当初生活费只有200-300,真不容易,每个月吃饭+手机话费就剩不下几个钱了。我把老婆叫过来问她当时生活费多少钱,她在北航每个月500,被我嬉皮笑脸的挤兑了一番。她说有个师兄毕业了,把家教的客户介绍给她,周末去上课一个小时酬劳100,还能管晚饭,这大大的补贴了生活开销。但好景不长,人家孩子高三毕业就没活了。
我当时大概是大学生里赚钱赚的最easy的,一个下午坐在电脑前噼里啪啦打字,稿费就有300-400,一个月接4-5篇,挣的钱就花不完了。那个时候还不懂财经投资,写的主要是游戏和体育。因为我经常在网络论坛上发贴滔滔不绝,会被媒体编辑看到,就私信我约稿,所以在人多的场合不要低调,勇于表达和展示自己,就会获得更多机会。
……
回想我这半辈子,人生轨迹被互联网多次改变。高中的时候沉迷网吧,在家人看来是屡教不改的玩物丧志,但其实我上网并不只是玩,别人是传奇一刀999,我喜欢探索各大互联网论坛社区,学习各类互联网工具。
举个例子,我2000年就已经用mp3听音乐了,这事你现在乍一听觉得没啥,但是在2000年没有腾讯音乐、没有网易音乐、没有酷狗、甚至大部分网吧都没有宽带,还用拨号上网。我能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想要的歌曲,用网际快车下载到电脑,再导到mp3,亦或者去华军软件站下载工具,把dvd碟片里的歌曲转格式,再导到mp3。
一个2000年的高三学生能完成这些操作,其实已经说明我拥有一些能在互联网时代发光的特质,只是我的长辈们当时不能理解这一切,他们一次次把我从网吧揪出来臭骂。

这首歌老网民还有印象吗?是我买了mp3后往里面导的第一首歌。
我以前在网上看到过一句很有启发的话,30年后的社会,大概有一半的工作岗位现在都还没出现过。
是这样的吧,30年前的中国别说还没有互联网行业,新能源行业,甚至连快递、外卖、网约车都还没有,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时应该保持一定的开放性,不然就会错过一些可能性。
……
再说说今天有印象的新闻。
黄金突破3900+,刷新史高,这其实也不算啥大新闻,机构现在都看到4000+,区别是有人觉得明年到,有人觉得月底到,有人觉得本周到。
北京房地产中介协会发文:禁止恶意压价,不得PUA房主。这条标题看到后我还是挺感慨的,我之前20年经历过北京楼市的黄金时代,见识过一边倒的卖家市场有多么强势。以前卖房的真是大爷,税费+佣金默认都是买家承担,一套房到了周末排队预约看房,你还在犹豫讨价还价,别人已经抢着把订金付了。
现在竟然演变为中介恶意压价,以及中介pua房东,简直倒反天罡。今年资本市场全面上涨,而房地产已经让过去10年买入的人在不同程度产生亏损,像这种历史级别的岔路口一旦走错就会白白奋斗5-10年。
我今天打开贝壳看了一眼我2016年卖掉那套房子的同户型,已经有人报价比我当时卖的还便宜5-10%了,成交价还能谈。
今天新闻上看到全国各个景点都是人山人海,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尽量选临近关门的时间去,比如一个景点6点关门,大概玩1个半小时就差不多了,那就4点半入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避开高峰人流,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今晚就这些,长假进度1/7,慢慢玩。